教授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师资课堂>>教授观点>>正文
海纳百川 一以贯之——厦门大学EMBA创始人之一戴亦一教授专访
2018-10-09  



编者按:

自2002年创办以来,厦门大学EMBA已经走过15周年,因治学严谨与高教学服务水平,赢得了市场认可和尊重,被誉为中国名校EMBA “五朵金花”之一,学员满意度连续十年全国第一。为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宣传顶级师资与优秀校友,致敬教授们辛勤汗水与同学们勤勉求学,开拓厦门大学EMBA“第二曲线”美好未来,为全球华人企业家的工商管理高端教育创造新的典范,特诚邀部分厦门大学EMBA聘请的名家名师及在读或已毕业优秀同学、校友进行采访,并撰稿成文,以镶盛举。


 

教授名片


戴亦一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博导,兼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教育理事会理事长、厦门大学金圆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哈佛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等高校访问进修学者,清华、北大、人大、同济、厦大等名校企业家总裁班或EMBA 学位班授课教授,“中国十佳最受欢迎商学院名师”(2015年度),七匹狼等多家上市公司独董


厦门大学EMBA创始人之一,历任厦门大学EMBA中心副主任、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十几年,见证了整个厦大EMBA发展至今的全过程

走进戴亦一教授的工作室,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片书海,墙上几张夺目的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照片和“成功抵达北极点证书”等炫目地闯进我们的眼帘。宽大的书桌旁边,放着一张简单的折叠沙发床,还有窗外风物随时在窗的美丽景致。在书香袅袅,茶气氤氲间,我们穿枝拂叶,跟随戴亦一教授风趣幽默而又磅礴大气的回顾,厦门大学EMBA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02年,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准开展EMBA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30所试点高校之一,厦大应该说早就具备了相当扎实的工商管理教育基础。撇开校主陈嘉庚建校之初就设立了商科,而且从未间断过的悠久历史不说,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开展MBA学位教育的9所试点高校之一,其时厦大MBA已经在加拿大政府CIDA项目的支持下,拥有了近15年的MBA办学经验,并在国内同行中声望卓著。正因如此,厦大才被列入30所EMBA试点院校中的10所一类大学之一,第一年就拥有200个EMBA研究生招生名额(其他学校只有100个)。但是面对定位如此高端的EMBA项目,说实在的,刚开始时学院领导们心里还真没底。其实,当时整个国内商学院对于如何培养EMBA,也可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为了办好EMBA项目,学院领导一开始就决定采取战略合作的策略。为了引进哈佛商学院的王牌师资,厦大一开始就大胆决定与当时国内在高层管理教育方面颇具声望的北京泛太平洋合作,并聘请该机构董事长,时任哈佛商学院北京同学会主席,前诺基亚和爱立信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刘持金先生为EMBA中心的联合主任(另一位由时任管理学院院长吴世农教授兼任)。戴亦一教授自谦地说,他是当时EMBA中心的第一个兵,在吴世农院长、翁君奕副院长等领导的带领下,戴亦一教授和后来加入中心的郭霖教授就带着两个在读MBA学生,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遴选、招生宣传、内部制度管理等方面开始大胆探索。千辛万苦,到2002年底,厦大EMBA终于成功开办了厦门、福州、北京、南京和深圳五个班级。EMBA项目自此高起点起步,逐步走入正轨,历经十五年打造,方修得如今成果显著,招生规模一度位居国内第一,并被业内誉为"中国名校EMBA五朵金花"之一。


培养方案  蕴深曲高


作为国内历史悠久、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整体实力始终排名全国前五,且在会计、财务和MBA等二级学科领域国内领先的一流商学院,厦大时任校院领导对EMBA这个高端项目的定位只有一个:要做就做全国一流!无疑,要做全国一流的EMBA项目,必须具有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生源,铁三角缺一不可。在课程设置层面,作为旨在为21世纪中国经济伟大复兴培养将帅之才的EMBA,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究竟该如何设计?特别是如何与MBA课程区别开来?这是第一个必须达成共识的问题。刚开始时,国内兄弟院校对此都没有经验,更没有一致的意见,各校各自理解,自行探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也只规定了公司战略和管理经济学等八门必须课程,其他选修课如何设计?课程又到底该怎么上?可谓是五花八门。我们厦大EMBA中心在广泛研究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商学院EMBA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后,结合国情设计了一个与目前基本差别不太大的培养方案和高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原则,紧紧扣住培养学员的“战略性眼光、全球化视野、杰出领导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国际性、综合性和管理实践价值。考虑到EMBA学员已经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每门课只有四天集中学习时间,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管理实践问题导向,采用国际高端管理教育流行的模块化课程模式。配合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则突出哈佛商学院经典的案例教学方法,一开始就要求与国际接轨。


海选良师 海纳百川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出来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能够实现这些战略的EMBA名师。考虑到我们当时现有的老师学院派居多,能够打通理论和实践,学贯中西的EMBA级别的大牌教授不多。所以,厦大EMBA中心一开始就积极地在全世界打着灯笼找好老师,广泛遴选那些兼具深厚的学术和实践功底的大牌教授,打造国际化的EMBA教授队伍开始前五年,我们不惜成本,坚持每个班级配置50%以上的哈佛耶鲁等海外名校商学院大牌教授,并且每个班级至少标配两位哈佛商学院教授,各自承担一门完整的EMBA课程教学任务。仅这一点,就足以傲视国内兄弟院校EMBA同行了。同时,积极开发培养国内和本校优秀的有潜力的EMBA教授,并根据授课效果不断淘汰优化,逐步提高本土优秀商学院教授的授课比例,不惜成本大量选派本校优秀教授轮流到哈佛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名校去学习和进修。现在厦大EMBA国内师资的比例已经接近70%,本校的教授比例已经达到50%了。这和当时不少兄弟院基于成本的考虑大量使用本校师资,甚至基于人情的考虑聘用本校担任领导职务的教授给EMBA授课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厦大真正培养出了一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老中青结构合理的王牌EMBA师资队伍。

当然,再好的师资也需要好的管理。在EMBA师资评估和优胜劣汰管理等实际操作层面,厦大EMBA也可以说一直是同行关注的标杆。厦大EMBA能够连续十几年在《经理人》杂志每两年一度的学员满意度测评中独占鳌头,任何做过EMBA教育管理工作的同行都觉得这一点很不容易。EMBA学员不仅职位高,个人素质高,他们在职学习的时间机会成本也很高,所以他们对教授们的授课效果是很挑剔的,商学院中甚至不乏知名教授被EMBA学生轰下讲台的例子。戴亦一教授说,厦大EMBA中心首先对授课教授的选任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除个别特殊课程外,EMBA任课教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必须是正教授,必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必须具有管理实践或咨询经验.......不仅是师资选聘,EMBA中心历来对教授的授课效果执行十分严格的教学评估体系,无论教授是什么身份什么来头,学员评价不好的教授绝不会安排第二次课程。为了尽量减少师资遴选过程中的失误,中心还增加了正式聘任前对EMBA教授的全面考察、现场观摩甚至试讲等质量控制流程。这样不讲人情任人唯贤的师资选聘,首先是对EMBA学生的尊重,其次也是对老师本人的负责。对于某些老师来说,在他还达不到标准的情况下让他去给EMBA授课,等于把他加到火上去烤。


广纳英才  宁缺毋滥


厦大EMBA项目的定位是“锻造商海领航人“,具体说就是致力于培养具有“杰出领导力、战略性眼光和全球化视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能够领导中国一流企业参与世界级竞争的本土化商界精英。一个教育项目要争创全国一流,首先必须招收到全国一流的生源。鉴于此,厦大EMBA是国内部属高校中,第一个走出去办学的。戴亦一教授说,只有跳出厦门甚至跳出福建这一个小圈子,放眼全国,才能群贤毕至,招到国内一流的企业家学员。EMBA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高端甚至是奢侈品牌,要做就做最好,否则根本没有市场。因此厦大EMBA中心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招生网络,广泛吸引优秀企业家生源,立足福建,侧重沿海,招生网络广泛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几个一线和二线省会中心城市,建立起国内同行中最大的生源网络结构。厦大EMBA中心始终怀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理想,秉持着对生源严格挑选的原则,不为招生而招生,即使招不满名额,也始终持有一份宁缺毋滥的态度。事实证明,厦门大学EMBA的生源质量一直是极好的。戴亦一教授说,有一次一位多次来中国给厦大EMBA授课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很好奇地问他:“你们到底是怎么把这么多优秀企业家招到厦大来的啊?”戴亦一教授回复他:“不仅因为中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庞大的企业家群体,而且因为我们建立了中国同行中规模最大的EMBA招生网络。”


宽柔相济 两幅面孔


厦大EMBA的优秀学风和超高学员满意度,除了课程和师资因素外,还得益于一套宽柔相济的管理制度,以及一支训练有素、敬业负责、且服务又能到位的班主任队伍。

课堂学习效果,教是一方面,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再好的老师,学员们学习不认真,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由于EMBA学生平时工作繁忙,如果考勤不严,就会出现迟到早退,频繁缺课等通病,甚至有老板学员让秘书上课甚至代写作业。但是考勤太严格了,班主任们又害怕学员受不了,招生部门则担心影响招生........最后几经权衡,我们还是决定痛下决心严抓严管课堂纪律。考勤不够取消本门课程考试资格,修不满学分不能毕业。并告诉学生这样的措施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将来获得的厦大EMBA学位含金量的一个保障,并反复跟EMBA同学说清楚一个道理,读一个花钱能买到的文凭是毫无意义的。 厦大EMBA是一个学习的殿堂,而不是一个交朋友,混文凭,混圈子的地方。戴亦一教授说,从2002年至今,相比国内兄弟院校而言,我们厦大EMBA学员的毕业率是全国最低的——这体现了我们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戴亦一教授在访谈中反复说到,EMBA在统考政策前是宽进,如果不严出,一定会泛滥,品牌一定会被砸在自己手里。

可是,理论上从严治学说起来很容易,但在班主任层面执行起来很难了。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实践问题,戴亦一教授说,他当时的思路就是跟班主任反复说明白一个道理:宽柔相济,两幅面孔示人,彻底把班主任的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区分开!

班主任平时带班分课堂管理和教学服务两大内容。做这两项工作时,EMBA中心领导严格要求班主任老师们用双重面孔出现。首先,班主任作为一个代表学校的班级管理者,在课堂之内是严肃的,要履行职务,进行教学秩序的维护。EMBA学员里大多数都是老板,很多人自由散漫惯了,有的甚至还会动不动摆架子、耍脾气,很难伺候.......必须承认,在课堂外,EMBA学员是我们的VIP客户,必须尽量提供让他们满意的教学服务。但是在课堂内,班主任是铁面无私的管理者,不管学员是多么大咖级别的人物,都毫不客气,按照规矩办事,不分身份,不分年龄,无一例外,原则必须遵守,班规必须落实。厦大EMBA上课考勤极其严格,课堂纪律极其严格,作业和课堂考试极其严格,这一点,在众多EMBA教授中是有口碑的。

而在课堂之外,班主任是班级的服务员,要求班主任以头等舱的标准服务好EMBA学员,做好细节,让他们在厦大学习期间感受到超一流的服务。毕竟,这是商学院最顶级的教育项目,EMBA学员平时也拥有比较特殊的社会身份。所以班主任在课堂之外是扮演着一种服务者的角色,包括上课的环境、上课时间的协调、教材印刷、课休茶点、工作午餐、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的温馨可人的信息通知,以及各种班级课外活动的精心组织等,都必须要尽可能得到学员的满意评价


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政策突变 从容应对

面对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人不能报考EMBA,EMBA纳入全国MBA研究生入学统考等政策突变,全国各兄弟院校都有不同的声音,对EMBA生源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戴亦一教授认为,EMBA纳入全国统考有点矫枉过正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值得商榷。毋庸讳言,中国EMBA市场过去十五年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确实出现了一些管理失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及时整改。但是应该看到,EMBA在中国开办十五年来,进步是巨大的,成绩也是主流的,不应该一刀切,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当然,外部环境和政策总是千变万化,不可能一直不变。对此,厦大EMBA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不忘初心,保持定力,尽快适应新的政策环境,坚定中国经济发展会需要越来越好的EMBA教育的信心。面对下一个十五年,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变革,等待新政策的来临。在最近几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要防止统考新政后的EMBA项目MBA化,在很多兄弟院校,已经出现了这种苗条。戴亦一教授认为,EMBA项目的MBA化是一条死路。

最后,戴亦一教授认为,统考等政策的突变,将给中国EMBA教育带来一次大的洗牌。这种冲击就像从春秋时代走向战国时代,预计这一场洗礼之后,全国现有的六十几个EMBA项目,将只有20%左右能够继续存活下去,其余办学条件不够、思路端正、办学质量不佳的院校项目,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戴亦一教授认为,最后,也许用不了五年,中国就将极有可能只剩下不到十所有规模的EMBA院校,即东南西北中,每个方位各2所,形成全新的寡头化、品牌化EMBA高校办学新格局。


坚持一流 第二曲线


厦大EMBA的定位是全国一流,毫无疑问, 我们必须坚守这一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坚守“一流师资、一流学员、一流管理”的铁三角战略。要不惜重金,继续聘请国际名师,这就比一部好的电影不能缺少大牌明星。依旧不能满足于福建市场,要以差异化优势扩大厦大EMBA的生源市场半径。就像吕鸿德教授分享的,坚持理想,海纳百川,一以贯之,厦大EMBA将有可能走向第二曲线,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度。


关闭窗口